“雙11”大促落幕,“剁手戰果”基本已經到家。你的快遞紙箱是怎么處理的?堆在門口等待保潔收走或是直接扔進垃圾桶,成為主要答案。
這樣操作固然方便了自己,卻導致了不小的浪費。一來,很多紙箱都有二次利用價值,大品牌包裝的紙箱往往還品質良好,直接淪為垃圾十分可惜;二來,一些快遞企業已不再大批量采購紙箱,導致很多網點無箱可用,個別快遞企業即便提供新紙箱,也要收取相應費用。
過去這些年,快遞綠色化的聲音不絕于耳,讓紙箱循環起來成為共識,可實際中到底卡在哪兒?從快遞企業角度看,人力成本越來越高,快遞員完成配送工作尚且吃力,專門上門回收并不現實;從消費者角度看,惟有當面拆件,才可能把紙箱給快遞員,一旦存在“時差”,紙箱除了垃圾桶或廢品站也無處可去。
來自2021年的數據顯示:全年共有超過1000億件的快遞在國內流通,而一旦流通過程結束,它們則變身為超過900萬噸的紙類廢棄物和超過180萬噸的塑料廢棄物。在綠色低碳已經成為主要追求的今天,這種粗放模式顯然已不合時宜。特別是目前,我國快遞業務量穩居世界D1,包括紙箱在內的快遞包裝廢棄物還將持續增加。倘若不能探索出一條綠色新路,勢必會為環境保護造成不小壓力。
經過幾年的磨合,快遞包裝膠帶“瘦身”、包裝層數壓縮,已經初見成效,紙箱循環的短板應該盡快補齊。一些企業先行一步,通過包裝換禮品、驛站安裝自動回收機器等方式調動消費者參與意愿。相關部門應當加強頂層設計,用好既有經驗,以有形之手推動這場行業變革。比如,能否在小區、寫字樓等快遞密集場所多設置些快遞箱回收機器?能否引導上游商家與快遞企業聯手打造綠色供應鏈,加大對紙箱的二次利用?對于履行綠色責任的企業是否可以予以獎勵?總之,惟有全鏈條發力,才能協力探索出一條減碳路徑。
我們倡導的綠色生活方式,有時候不見得是社會成本更低的生活方式,但肯定是更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??爝f包裝的綠色轉型,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,但請相信,我們為此付出的每一分努力,不僅是在成就一種更有責任感的生活,更是在建設一個更加美麗和諧的未來。